熱點一覽:
羅林森的人物介紹
1、羅林森的后半后都是在倫敦度過的,并于1891年獲得準男爵爵位。1895年逝于倫敦。
2、年—— 英國前首相喬治·坎寧(死于1827年)。1810年—— 英國學者亨利·羅林森(死于1895年)。1825年——德國政治家費迪南德·拉薩爾(死于1864年)。1879年——國民黨元老、“當代草圣”于右任(死于1964年)。1893年—— 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死于1971年)。
3、大流士讓他的馬夫使了一個計策,使他的馬先叫了起來,當上了皇帝。大流士不愧為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利用“叛軍”之間缺乏聯系的缺陷,各個擊破,歷時一年最終平定了叛亂。 貝希斯敦的摩崖石刻,記載的正是大流士的豐功偉績,其中充滿了溢美之辭。
4、以下是4月11日出生的一些重要人物:999年,北宋官員包拯與英國前首相喬治·坎寧同日出生。1770年,喬治·坎寧逝世,而英國學者亨利·羅林森則在此年嶄露頭角。1810年,亨利·羅林森與德國政治家費迪南德·拉薩爾先后降臨人世,后者于1864年離世。
葉平:文字傳奇史話|楔形文字18
年,羅林森對照已經翻譯成功的波斯文獻和埃蘭文獻,再參考觀察到的亞述泥板上的楔形文字,正式發表了貝希斯敦112行阿卡德銘文的譯文和讀音,以及246個楔形音節符號和語義。他基本讀懂了貝希斯敦石壁上第三種阿卡德楔形文字,發現它們仍屬音節文字和表意文字的“混合體”。
“諸位再看”,拉薩姆繼續說,“從蘇美爾-阿卡德時期到新亞述時期,楔形字的外形已經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例如,下面所示的第一行阿卡德楔形字為復雜字形(繁體字),而第二行新亞述楔形字為簡單字形(簡化字)。這些變化,都可以在拉薩姆圓柱上找到例證。
我們的故事書,卻已經被史密斯回翻到楔形文字前世今生倒數第二頁,從前半段到了后半段,進展到巴比倫方言的阿卡德楔形文字,簡稱“新巴比倫楔形文字”。
對此,拱老師鄭重其事地反駁說,《史詩》并沒有說在恩美卡之前沒有文字,只是特別強調恩美卡“把言詞寫在泥版上”,“言語就是像釘子一樣的圖形”。換言之,《史詩》沒有告訴我們,究竟是誰發明了楔形文字,僅僅寫出了蘇美爾人對楔形文字的視覺效果——釘頭文字。
目前,他們已發現烏魯克原始楔形符號共2000多個,其中約有60個符號用來代表數字。 烏魯克的伊南娜神廟出土楔形文字泥板,暗示了一個有趣的神話傳說:伊南娜不僅是戰爭和愛情之神,她也是烏魯克的護城之神。就像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盜火那樣,她把楔形文字偷偷給了蘇美爾人,烏魯克才成為開天辟地的文字創立之城。
德拉·瓦勒和卡爾斯騰·尼布爾都是業余級別的文字先驅,在波斯楔形文字的研究隊伍里,不久又出了另一位跨界研究者。1803年,在德國漢諾威的酒吧間,他斗膽接下了卡爾斯騰·尼布爾交出的“接力棒”。
讓娜·羅林森詳細介紹
出生于1982年11月9日的讓娜·羅林森,是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杰出運動員,專長于400米和400米欄兩個項目。她在職業生涯中展現了卓越的實力和輝煌的成就。在2003年至2007年間,羅林森在田徑界達到了巔峰,她兩次榮膺400米欄項目的世錦賽冠軍,這無疑證明了她在短距離跨欄賽中的統治地位。
讓娜·羅林森在澳大利亞錦標賽中展示了她的卓越實力。在1999年的比賽中,她不僅在200米項目中奪得了冠軍,而且還贏得了400米項目的桂冠。然而,她的成績并非止步于此。在隨后的2000年,她在400米欄比賽中獲得了第四名,而在2006年,她雖未取得最高榮譽,但依然以第八名的成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楔形文字發現后,300年沒人能懂,后來為何突然被破譯了呢?
1、實際上貝希斯頓銘文上面不止楔形文字這一種文字,還夾雜著新埃蘭文和古波斯文。當法國學者羅林森于十九世紀偶然發現這塊銘文后,他從此于這種神秘的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發現貝希斯頓銘文后,羅林森經過九年的研究,先是破譯了銘文上的古波斯文,然后將破譯出的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相比對,終于讀出了大部分的楔形文字的內容。
2、沒有一項研究成果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經過長期的研究、推理得出來的,所以所謂的楔形文字被發現后300年沒人懂,后來突然被破譯是不存在的,只能說前面的幾百年是在做鋪墊工作。楔形文字整體的破譯過程是漫長、枯燥的,大白在這里就不過多闡釋了,講一個關于楔形文字的有趣故事。
3、只是,破譯楔形文字的開始一直要等到1802年。當時,德國考古學家與語言學家奧爾格弗里德里希格羅蒂芬德注意到:在古老的波斯文獻的引言中,有一些重復出現的文字。加上格羅特芬德對薩珊晚期的銘文和希羅多德的著作很熟悉,因此他認為這些重復出現的文字,應該就是阿契美尼德統治者的名字與頭銜。
羅林森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羅林森破譯楔形文字的故事、羅林森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