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一覽:
操作性定義發展
最早提出操作性定義的是美國的物理學家布里奇曼(P.W.Bridgman)。1923年,他提出:一個概念的真正定義不能用屬性,而只能用實際操作來給出;一個領域的“內容”只能根據作為方法的一整套有序操作來定義。他認為科學上的名詞或概念,如果要想避免曖昧不清,最好能以我們“所采用的測量它的操作方法”來界定 。
操作性定義的轉換過程,就是將概念轉化為實驗室里的可操作步驟,以便于收集數據和驗證假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準確、可復制的研究結果,從而推動科學的進步。因此,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應用,清晰、明確的操作性定義都是必不可少的,它確保了研究的精確性和有效性。
結論是,操作性定義是科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通過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特征或指標來明確變量的含義。在進行實證研究時,明確的操作性定義確保了研究的可重復性和有效性,它是評估研究價值的關鍵環節。
概念性定義是抽象的,它從理論層面上對變量進行界定,通常使用變量的本質特征和上位概念來描述。這種定義允許上位概念有多種選擇。 概念的內涵在概念性定義中具有發展和或然性。 操作性定義是具體的,它們指向現實,是可測量或可觀察的指標和可操作的活動程序。
布里奇曼的思想
布里奇曼作為操作主義的創始人,該學派關注科學概念的意義來自其操作實踐。操作主義源自皮爾士的意義理論,強調有意義在于研究中的實際效果,定義概念即是進行一系列操作的過程。操作和操作分析,意味著將概念對象設想為一系列可執行操作。操作主義下,如果能設想對概念對象進行操作,那么該概念即為有意義的概念。
在真理觀上,布里奇曼持有一種實用主義立場,強調操作的實踐效果而非絕對真理。他認為,真理是動態的,受制于經驗的時間,任何概念的意義都與其產生和應用的特定時間相關。他反對絕對真理,主張概念的變遷基于其在實際操作中的效果,而非現實的契合度。
操作性定義的核心思想在于,一個概念的真正定義不能僅僅用屬性描述,而應該通過實際操作來給出。屬性描述往往模糊不清,而操作定義則提供了明確且可操作的定義方式,使概念具有可重復性和可驗證性。
布里奇曼的操作性定義的觀點和思想在20世紀30-40年代被物理學界普遍接受,1971年被 美國的《科學》雜志列為世界五大哲學成就之一 。
布里奇曼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學家,他的思想主要從物理學家的角度出發,形成了獨特的操作主義理論。這個操作主義扎根于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土壤中,因此,它是實用主義操作主義的一種體現。他的著作,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深深烙印了物理學家的實用主義操作主義特色。
布里奇曼認為,數百年來,人們在自己頭腦中尋找外部世界依據的模式,這一企圖以失敗告終。我們只能基于經驗獲得認識,因此必須使概念和思想與經驗相符合。操作方法是確定和檢驗概念與對象是否相符的基本方法,它以操作行為來定義和澄清科學概念。操作分析的核心是對形成概念前提條件的細節要素進行分析。
布里奇曼基本觀點
1、布里奇曼的核心理念是將所有科學概念與實際經驗與操作實踐緊密相連。他認為,概念與操作是同一回事,任何在操作層面上無法確定的概念不應被納入科學概念的范疇。
2、布里奇曼的基本觀點是要把所有科學概念與經驗過程、操作過程聯系起來。他認為,概念與相應的操作是同義的,凡是操作上不可確定的概念應該清除出科學概念的范圍。他所說的操作主要指實驗操作,也包括非儀器的操作,即精神操作。
3、布里奇曼進一步發展了操作主義觀點,區分了實驗室操作、儀器操作與精神操作。實驗室操作包括科學家的實驗活動,而感覺器官被視為基本的儀器,精神操作涵蓋思維、言語和紙筆操作。操作主義認為,概念意義源于人的操作,離開操作,概念無意義。操作的界限即是意義與知識的界限。
4、布里奇曼的學術觀點強調,物理對象和概念并非客觀實在的直接反映,而是人類實踐活動中的操作工具。他主張真理并非主觀認識與客觀實在的絕對契合,而是基于實踐的便利性和實用性。例如,場的學說之所以取代超距說,并非因為前者更精確地描繪了現實,而是由于人們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前者更為便捷。
布里奇曼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布里奇曼爐、布里奇曼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暫無評論
發表評論